慈禧的名字(慈禧的死因)

周易起名 (5) 3个月前

慈禧太后,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她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辉煌。她不仅是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女性。本文将围绕慈禧太后的生平事迹,探讨她的政治智慧、人格魅力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一、慈禧太后的生平

1.出身背景

慈禧太后,原名叶赫那拉·婉贞,出生于1835年。她的父亲是清朝道光帝的弟弟,母亲是蒙古族女子。在封建社会,慈禧的出身并不高贵,但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2.宫廷生活

1851年,慈禧太后被选为咸丰帝的妃子,开始了她的宫廷生活。在咸丰帝驾崩后,慈禧与肃顺等人发动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此后,她历经同治、光绪两朝,成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3.政治生涯

慈禧太后在位期间,历经风雨,她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成功化解了多次危机。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重大事件中,她既展现了铁血手腕,又具备一定的改革意识。

二、慈禧太后的政治智慧

1.善于用人

慈禧太后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她曾提拔了一批具有改革意识和能力的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等。这些人才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灵活应对

慈禧太后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时,总能灵活应对。她善于利用各种手段,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重大事件中,她成功化解了危机。

3.善于权谋

慈禧太后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权谋。她曾利用宫廷斗争,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在处理与洋人关系时,她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维护了国家利益。

三、慈禧太后的影响

1.对清朝的影响

慈禧太后在位期间,清朝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重大事件。她既推动了清朝的现代化进程,又加剧了社会矛盾。可以说,慈禧太后对清朝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统治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她既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又使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可以说,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慈禧太后,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她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辉煌。她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人格魅力,成为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她展现出了铁血女王的形象。她的统治也加剧了社会矛盾,使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一生值得我们深思。

慈禧的全名是什么

慈禧的全名是叶赫那拉氏。

慈禧本名叶赫那拉氏,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后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未时,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的故事:

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占了北京,慈禧、光绪逃到了西安。后和约(《辛丑条约》)签订,太后和皇帝被准予返京,这叫“回銮”。

洛阳是河南府治所,两宫回銮在洛阳住了9天。銮驾抵洛时声势浩大。慈禧自称“老佛爷”,信佛。她和光绪皇帝在洛游览了千祥庵、龙门,祭拜了关林、宋太祖庙。

在龙门石窟·古阳洞,慈禧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是让把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结果,在龙门石窟佛教圣地,冒出这么一个“道教洞”。

中国古代的慈禧太后的全名是什么 (包括姓氏和名字)

慈禧太后,姓氏为叶赫那拉氏,名字在历史上无从考察。因为在以前那个时代,女子的小名只是父母兄弟知道,外人不可能知道的。历代皇后虽然都贵为国母,但是名字流传下来的极少,也是这个道理。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慈禧太后在她七十四年的生命中,经历了晚清年间的咸丰、同治、光绪三朝,而且当过三次垂帘、两度训政的女主,她立过同治载淳、光绪载湉以及宣统溥仪为皇帝,处理过很多对外战争、对内动乱以及皇室宫廷的斗争等大事。由于她行事作风上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后人对她有着极为严厉的负面评价。

史学界和评论界一直以来也在寻找她的正面评价。慈禧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来左宗棠被认为是民族英雄;慈禧的新政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而且成绩不小。

她破除满汉界限,开办洋务运动,造就所谓“同治中兴”气象;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大量选派留学生,开始宪政改革;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在危急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做出了虽不成功但在当时可称合理的反应。慈禧的到来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禧太后

慈禧全名什么

慈禧全名是:叶赫那拉·杏贞。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扩展资料:

国外评价

少数几个见过这位太后的人将她叙述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丽的高个子女性。她长着一双鹰眼,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她态度高贵而傲慢,嗓音中带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和绝对的威严。

————伊莱扎·鲁哈马·西德摩《中国,长寿帝国》

身为一个满族女人,想要掌握那些军国大事的知识,本来就机会渺茫,但是她却与只了解女红的东太后完全不同,处理大事的时候总能镇定自若,中国的门户面对敌对势力从来未被打开,这在中国半独裁统治的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要找一个原因,我想只能说是这位统治者本人拥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和才能。

————亚瑟·H·史密斯《动荡中的中国》

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最有趣的名人无疑就是被我们称呼为太后的那位女士。太后在垂帘听政期间处于每一个带有改革性质的运动的前列,其统治的性质只能从这一时期的性质加以判断。由于意志和感觉缺乏一个赖以遵循的明确中心,外交失败了。它的杠杆找不到支点。于是在中国获得成功的永远只有依靠军事力量。与太后这么一个女人就真的大不可能打交道吗?

参考资料:慈禧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