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名字的由来(和氏璧简介)

周易起名 (8) 2个月前

和氏璧,自古以来便被誉为“天下第一宝”,是中国古代四大奇珍之一。它的故事源远流长,引人入胜。本文将带您走进和氏璧的传奇世界,探寻其名字的由来。

一、和氏璧的传说

据《韩非子》记载,和氏璧的来历与春秋时期的和氏有关。和氏是一位擅长雕刻的工匠,一日,他在山间发现了一块璞玉,便将其带回精心雕刻。当璞玉被雕刻成精美的玉器后,却引起了当朝国君的觊觎。国君为了得到这块玉器,不惜以杀头之罪相逼。和氏为了保全家族,毅然将玉器献给了国君。

二、和氏璧的传说与历史

关于和氏璧的传说,流传最广的便是“完璧归赵”的故事。相传,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得到了和氏璧,并将其作为国宝珍藏。后来,秦国国君嬴政听说了和氏璧的美丽,便派使者向赵国求和。赵国为了保全国家利益,便将和氏璧献给了秦国。在使者将和氏璧带回秦国后,嬴政却背信弃义,杀害了使者。赵国得知此事后,便派蔺相如前往秦国,成功将和氏璧夺回,并使之“完璧归赵”。

三、和氏璧的名字由来

关于和氏璧的名字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和氏璧因其出自和氏之手,故得名“和氏璧”。另一种说法是,和氏璧的质地坚硬如石,故得名“和氏璧”。还有一种说法是,和氏璧的色泽如玉,故得名“和氏璧”。

四、和氏璧的历史价值

和氏璧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奇珍之一,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和氏璧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风云,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见证。和氏璧的传说丰富了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氏璧的流传,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和氏璧,这块承载着千年传世珍宝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它的名字由来,既是对和氏的赞美,也是对这块瑰宝的尊崇。如今,和氏璧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 韩非子. 韩非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2] 《史记》.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和氏璧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和氏璧名字的由来

和氏璧的名字由来是因为它由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卞和发现。以下是关于和氏璧名字由来的详细解释:

发现者命名:和氏璧之所以被称为“和氏璧”,是因为相传它由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偶然发现。由于发现者的姓氏为“卞”,且“和”为其名或别称,人们便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这块珍贵的玉璧,即“和氏璧”。

历史价值:和氏璧不仅因其发现者的名字而得名,更因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而著称。它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一块奇宝,被广泛传颂和记载于各种历史文献中。

别名多样:除了“和氏璧”这一称呼外,它还有多个别名,如“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等,这些别名都反映了人们对这块珍贵玉璧的不同认识和赞誉。

和氏璧名称的由来

千年国宝“和氏璧”轶事

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

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践约;他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这枚象征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到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

最 后一 个 掌 握“ 和氏 璧 ” 的皇 帝 是五 代后 唐 末帝 李 从珂,公 元 9 3 6 年后 晋 石 敬 瑭 攻 陷 洛 阳 前, 他 和 后妃 在 宫 里 自 焚 , 所 有御 用 之物 也 同 时 投入 火 中 。 从 此 , “ 和 氏 璧” 神 秘 失 踪 , 关 于 它 的下 落众 说 纷 纭 , 莫衷 一 是 。

“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