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名字及图片(龙生九子排名和图片)

周易起名 (7) 2个月前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一直被赋予了神秘、尊贵和吉祥的象征。在民间传说中,龙生九子,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龙生九子的世界,探寻这些传奇神兽的神秘故事。

一、龙生九子简介

龙生九子,即九种形态各异的龙子,分别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负屃、螭吻。这些龙子各有所长,分别掌管着不同的领域,成为了民间信仰中的重要角色。

二、囚牛:音乐之神

囚牛,龙生九子之首,形态威武,性格刚烈。据《山海经》记载,囚牛善于吹奏乐器,是音乐之神。在古代,人们认为囚牛能够带来好运,因此常常将其形象雕刻在乐器上,以祈求音乐事业顺利。

三、睚眦:勇猛之神

睚眦,龙生九子之一,形态凶猛,眼神犀利。相传,睚眦能够喷云吐雾,威力无边。在民间传说中,睚眦是勇猛之神的化身,常常出现在战争、打猎等场景中,为人们带来胜利。

四、嘲风:风水之神

嘲风,龙生九子之一,形态奇特,性格活泼。据《周礼》记载,嘲风掌管风水,能够调节阴阳,驱邪避凶。在古代建筑中,人们常常将嘲风形象雕刻在屋顶,以祈求家宅平安。

五、蒲牢:钟声之神

蒲牢,龙生九子之一,形态雄伟,性格沉稳。相传,蒲牢是钟声之神,能够驱散邪恶,带来吉祥。在古代,人们将蒲牢形象雕刻在钟上,以祈求钟声传递好运。

六、狻猊:火神

狻猊,龙生九子之一,形态威猛,性格刚烈。据《左传》记载,狻猊是火神,能够掌控火焰,驱散寒冷。在古代,人们将狻猊形象雕刻在炉灶、香炉等物品上,以祈求生活美满。

七、霸下:河神

霸下,龙生九子之一,形态庞大,性格沉稳。相传,霸下是河神,能够掌管河流,带来丰收。在古代,人们将霸下形象雕刻在桥梁、堤坝等水利设施上,以祈求水利安全。

八、狴犴:法律之神

狴犴,龙生九子之一,形态威严,性格公正。据《汉书》记载,狴犴是法律之神,能够维护正义,制裁邪恶。在古代,人们将狴犴形象雕刻在监狱、法庭等场所,以祈求法律公正。

九、负屃:文房之神

负屃,龙生九子之一,形态奇特,性格温顺。相传,负屃是文房之神,能够带来文思泉涌。在古代,人们将负屃形象雕刻在笔筒、砚台等文房用品上,以祈求文运亨通。

十、螭吻:风水之神

螭吻,龙生九子之一,形态奇特,性格活泼。据《周礼》记载,螭吻掌管风水,能够调节阴阳,驱邪避凶。在古代建筑中,人们常常将螭吻形象雕刻在屋顶,以祈求家宅平安。

龙生九子,各具特色,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传奇神兽不仅具有神秘色彩,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间信仰中,人们将龙生九子视为吉祥的象征,祈求生活美满、事业顺利。如今,龙生九子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龙的九个儿子的名字和图片

分别是赑屃、螭吻 、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狻猊、椒图。饕餮,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蚣蝮,应为,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桥柱、建筑上滴水的兽形。

椒图,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螭,或螭首,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

扩展资料

九龙子即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的九个儿子,每个都不成龙的形态,而且各有所长。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九子的形象多饰于建筑或器物上,用作辟邪驱魔,以保安宁,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睚眦,是老二,传说生得龙首豺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狻猊,又名金猊、灵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虽然相貌凶悍,但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龙子

龙生九子是哪九子麻烦带上图片和介绍.

1、囚牛[qiú niú]

龙之长子。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一些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2、睚眦[yá zì]

龙之第二子,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杀,而且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

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报则不免腥杀,睚眦变成了克杀一切邪恶的化身。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外形是豺身龙首,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的作用。

3、嘲风[cháo fēng]

龙之第三子,常以其形状作为殿角的装饰。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常用来象征祥瑞,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形象。

在中国民俗中,龙三子嘲风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的作用。在宫殿安置嘲风,也会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能起到祛邪、避灾的作用。

4、蒲牢[pú láo]

排行第四,形似盘曲的龙,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

5、狻猊[suān ní]

排行第五,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

狮子是外来之物,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猫科,为大型猛兽。历史上主要生活在非洲,在亚洲则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等地,中原地区是没有的。狻猊是狮子的古称,除了”龙九子“名目中说它属于龙族之外,其他地方皆是指狮子。

6、霸下[bà xià]

又名__,是老六,形似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

7、狴犴[bì àn]

又名宪章,是老七,形似虎,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在牢狱门头上、公堂两侧、法官审讯犯人或出巡时分立两边的肃静回避牌上,是狴犴所在的地方。传说狴犴像獬豸一样,爱好诉讼,高高在上镇慑犯人。

8、负_[fù xì]

排行老八,似龙形,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

负_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及__)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9、螭吻[chī wěn]

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螭吻又叫鱼龙,鱼和龙的结合体,螭吻被认为是来源于印度佛教。相传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羯鱼随佛教传入后变化而来。

扩展资料

龙生九子的由来:

“龙生九子”在明代以前并没有记载,直到明弘治年间,才开始出现。

传说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问内阁。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书小帖”,下问“龙生九子名目”,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又答不上来,就问编修罗_,罗_说曾听老师说过,只记得其中五六个名目;于是又问吏部刘绩。

刘绩说家中有一本旧册子,“册面上备录此语”,取来一看上面果然记有“九子”之名,但却未记出自何书,无从查考。皇帝的垂询不能拖延太久,李东阳无奈,只得凑合“据以复命”回答说: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

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足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_,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一麓堂后稿》卷十二)

龙生九子的九子及图片

1、长子囚牛

囚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长子。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一些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治世余闻》有云:“囚牛,龙种,性好音乐。”传说囚牛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龙头蛇身的它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2、次子睚眦

睚眦,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九子第二子,古代史书记载其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杀,而且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

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睚眦变成了克杀一切邪恶的化身。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外形是豺身龙首,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的作用。

3、三子嘲风

嘲风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第三子。是一种瑞兽。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常用来象征祥瑞,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形象。

《渊鉴类函·鳞介·龙》四引(明陈仁锡)《潜确(居)类书》云:“龙生九子,……嘲风好险,形殿角上。”

在中国民俗中,龙三子嘲风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的作用。在宫殿安置嘲风,也会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能起到祛邪、避灾的作用。

4、四子蒲牢

蒲牢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为龙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

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敲钟时,让鲸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5、五子狻猊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一说是第五子,另说是第八子)。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古书记载是外貌与狮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常出现在中国宫殿建筑,佛教佛像,瓷器香炉上。

6、六子霸下

霸下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九子第六子,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霸下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努力地向前走,并且总是不停步。

霸下的形象其原形可能为斑鳖,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

《坚瓠集》云:“一曰赑屃【避戏】。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在上古时代的中国传说中,霸下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7、七子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第七子。形似虎,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图像。

《龙经》有云:“狴犴好讼,亦曰宪章。”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狴犴既是牢狱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护神。此外,上虞市上浦镇冯浦村还有“狴犴龙舞”的文化习俗,颇具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8、八子负屃

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中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

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及赑屃)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9、九子螭吻

螭吻由鸱尾、鸱吻(音吃吻)演变而来,唐朝以前的鸱尾加上龙头和龙尾后逐渐演变为明朝以后的螭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在古代中国宫殿建筑中,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中国宫殿建筑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

泥土烧制而成的小兽,被请到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俯视人间,真有点“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