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一个源远流长的姓氏,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魏氏家族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我国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从魏氏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魏氏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
魏姓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姬姓部落,据《元和姓纂》记载:“魏,姬姓,后为诸侯,故姓魏。”可见,魏姓最早起源于姬姓部落,后因诸侯国的发展而形成。
2.发展
魏姓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从周朝的魏国,到战国时期的魏国,再到三国时期的魏国,魏姓家族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三国时期,魏国作为三国之一,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
二、魏氏的代表人物
1.魏徵
魏徵(580-643),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他曾任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以其忠诚、正直、廉洁著称。魏徵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改革,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文献的典范。
2.魏源
魏源(1794-1857),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对我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魏明德
魏明德(1921-2008),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他曾任清华大学校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魏明德在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中国通史》一书,被誉为我国历史学的经典之作。
三、魏氏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1.传承
魏氏家族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通过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等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如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魏源《海国图志》等,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创新
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魏氏家族还注重文化创新。他们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借鉴外来文化,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魏明德在历史研究方面,提出了“文明史观”和“文化史观”,为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魏氏,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姓氏,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魏氏家族的杰出人物,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我国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魏氏家族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继续努力。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魏姓血缘可上溯至轩辕黄帝
本房家谱记载 (以下简称谱载) : “黄帝生少昊,少昊生娇极,
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后稷生不窟,不窟生鞠,鞠生公刘,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喻,毁喻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公叔祖生古公,古公之子曰季历,孙曰文王,曾孙曰武王,是以传流,昭然可考。如我魏姓,文王之庶子,武王之弟,名高,封于毕,姓毕,毕公高之裔曰毕万。”这段记载与国史记载基本一致,说明我魏姓与轩辕黄帝是一脉相传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段谱系是断断续续的谱系,毕高公至毕万公之间断代达十二或者十三代,而轩辕黄帝至周文王远不止十九代,原因有二,其一,代间距特长,达七八十岁;其二,夏,商,周王一室均为轩辕黄帝之后裔,帝喾四妃,姜源生稷,稷乃周王室之祖先;夏禹为轩辕黄帝之玄孙,周文王与商纣王为同时代人,按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年表计算,夏朝计二十代王朝,商朝计三十一代王朝,自轩辕黄帝至商纣王为五十四代,而同时段的轩辕黄帝至周文王却仅十九代,笔者认为轩辕黄帝至周文王应五十至六十代之间。
魏姓始祖万公比孔姓始祖孔子早一百多年
谱载:六世祖魏舒,晋平公时为正卿,昭公时为司马,赏举弥牟,贾辛,赵朝,韩固,知徐吾,司马巫,孟丙,乐宵,僚安九人为大夫,并举戌(笔者注:戊即魏戊,舒公三子,因是魏氏家谱故省略魏字)为梗阳大夫,共举十人,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又闻其命贾辛也,以为忠,宜其长有后于晋乎。”
仲尼即孔仲尼也;魏子是孔仲尼对我六世祖魏舒公的敬称,春秋战国时期,对有学问的人敬称某子,如孔子,墨子,孙子等等。上述记载说明孔仲尼与我六世祖魏舒为同时代人。孔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而我魏姓始祖毕万公受封于魏是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0年,如三十岁受封于魏则毕万公诞生应是公元前690年,我魏姓始祖毕万比孔仲尼还早五代约一百三十九年。
魏姓诞生应为晋献公十六年
魏姓诞生何时?有两种观点,一为晋献公十六年,二为秦代。持秦代观点的依据是秦兼并魏国,灭魏假一族,后旁系子孙奔巨鹿,于后以魏国为姓。秦代以前有无魏姓,答案是肯定的,现举一二例为证。大名鼎鼎的信陵君,秦以后的史家均称魏无忌,未见毕无忌,王无忌的记载,这是其一;其二,本文前面提到的孔子称我六世祖魏舒公为魏子,治学严谨的孔子是不会将姓氏弄错的。
. 晋献公时,原属晋国的三个小国霍、耿、魏叛乱,毕万公带兵平息了叛乱,鉴于万公功勋卓著,晋献公将魏地封与他,时值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万公一生二姓,晋献公十六年前姓毕,其后姓魏,在周代,以封地为姓司空见惯,如我毕姓始祖毕公高原姓姬,其兄周武王封毕地与他就改姓毕了。毕万公改姓魏后曰魏万,晋国当时有一个专司预测的官员卜偃对魏万二字进行了折字曰: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便是明证。晋献公十六年笔者推算岁次为庚申,距今已2666年矣
魏氏统一字辈: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魏姓是中国第四十五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和四川。魏姓最早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
当代魏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有603万。
魏姓得姓始祖
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魏姓的来源和历史:
1、源自魁隗氏
魏姓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了,因为在夏朝时期,西北就出现了隗姓部落,主要居住于魏地,他们的始祖就是魁隗氏,与神农氏有着差不多的地位。而隗姓部落之后发展壮大成为了魏国,直到商朝末期被灭之后,遗民才为了纪念故国,所以将自己的隗姓改为了国名,也就是魏姓。
2、源自姬姓
姬姓魏氏的始祖也是魁隗氏,因为姬姓魏氏的初封之地就是周文王姬昌在商朝末期占领的隗姓魏国,当时将他的亲属封在了这里,于是这里就成了姬姓魏氏的始祖家园,之后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又将他的弟弟毕公高也封在了这里,于是这里就被改为了毕国。
但之后他的后裔毕万因为辅佐晋献公有功,所以将其封于霍、魏以及耿等组成的封地,这里便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姬姓魏国。直到战国时期,魏文侯又才建立了七雄之一的魏国。
3、源自芈姓
芈姓魏氏的始祖就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臣魏冉,他是宣太后异父的弟弟,也就是华阳君芈戎的亲属,魏冉当时拥护秦昭王上位,被封于穰地,成为穰侯,而他的魏姓也延续了2千多年的时间,流传了下来。
4、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者固有姓氏
与赵姓起源和来历一样,魏姓中也有不少人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比如满族的倭彻赫氏、佤族的斯内氏以及鄂伦春族的魏拉依尔氏等,几乎汉化为了魏姓,这其实和当时元明清朝的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活动有关。
得姓始祖:
毕万,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
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魏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