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星术,作为一种古老的预测方法,自古以来就备受争议。有人坚信它具有科学依据,有人则认为它纯粹是迷信。占星术真的有科学依据吗?本文将带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定义: 占星术,又称星相学,是指通过观察天体(如太阳、月亮、行星等)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来预测人类命运、性格特点、爱情婚姻等方面的学科。
起源: 占星术起源于古代巴比伦,后来传入希腊、罗马等地区,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占星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易经》、《黄帝内经》等古籍中都记载了相关的占星知识。
占星术是否具有科学依据,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以下列举了一些占星术背后的科学依据:
引力: 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引力,这种引力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产生着影响。占星术认为,天体的引力会影响人的性格、命运等。
表格:
天体 | 影响因素 | 科学依据 |
---|---|---|
太阳 | 情绪、活力 | 引力、辐射 |
月亮 | 情绪、情绪波动 | 引力、潮汐 |
水星 | 沟通、逻辑思维 | 引力、辐射 |
金星 | 爱情、审美 | 引力、辐射 |
地球 | 生存、健康 | 引力、环境 |
火星 | 冒险、竞争 | 引力、辐射 |
木星 | 幸运、扩张 | 引力、辐射 |
土星 | 责任、纪律 | 引力、辐射 |
天王星 | 创新、变革 | 引力、辐射 |
海王星 | 梦想、直觉 | 引力、辐射 |
冥王星 | 深度、神秘 | 引力、辐射 |
辐射: 天体发出的辐射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产生着影响。占星术认为,天体的辐射会影响人的性格、命运等。
心理因素: 人们对占星术的信仰,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例如,相信星座运势好的人,可能会更加自信,从而在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尽管占星术存在一些科学依据,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
实证研究: 目前,占星术缺乏大量的实证研究来证明其有效性。许多占星术预测结果无法得到科学验证。
主观臆断: 占星术的预测结果往往依赖于占星师的主观臆断,这使得其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迷信色彩: 占星术在许多人的眼中,仍然带有迷信色彩。这种迷信色彩可能会误导人们,使他们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努力。
占星术是否具有科学依据,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存在一些科学依据,但占星术的争议和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在追求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对待占星术应持谨慎态度。
占星术,作为一种古老的预测方法,既有其科学依据,也存在诸多争议。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对待占星术应持谨慎态度。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把整个天空想象成一个大球,分出了12星宫。
公元前1世纪,占星术依此确立。
《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占星术(ASTROLOGY)下的定义是:天体以某种方式能确定或者实现世间的变化。
截止到17世纪左右的天文学史几乎同时就是占星术发展史。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世纪。
当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天空后,占星术与天文学作为相处了几千年的连体婴,终于被割裂开去。
日心说的确立和近代科学的兴起,让占星术沦为街头艺人混饭吃的水晶球。
1935年,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出版了《研究的逻辑》一书,把占星术作为伪科学的典型。
他指出,占星家们总把他们的解释和预言说得很含糊,以至于任何不利的证据都可以在事后都含糊地解释过去,故占星术总是对的。
真正的科学必须具可检验性,必须是可错的。
所以占星术不是科学。
占星家对此做出了反应,他们说任何实践科学,譬如气象学、医学都会出现预测失误,但从概率上讲,即使预测可以被否证,但占星理论是科学的。
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文化大反叛”——包括嬉皮运动、女性解放运动、新左派运动、与吸食大麻风——造就了宗教的大反扑。
这也给占星术带来了一个繁荣***。
1975年之后,占星家开始用计算机来建立人的出生天宫图,使占星术在美国更加兴盛。
这激起了科学家们的强烈反对。
1975年,以鲍克、杰罗姆和库尔兹为首,包括1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86名著名科学家,在《Humanist》(《人文主义者》)上发表了一份抨击占星术的声明。
声明根据三个理由认为占星术是伪科学:第一,它曾经是巫术;第二,它缺乏物理学根据;第三,人们相信它只是出于宽慰目的。
科学家的态度激起了占星家的强烈不满。
他们认为因为没有被现有物理学支持的理论仍然可以成为科学(譬如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时就没有解决漂移的动力问题,但这不防碍它成为科学),要求人们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占星术。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肖恩·卡尔森(Shawn Carlson)于1985年进行的占星术双盲试验结果证明,占星术士的预言是错误的。
在2000年以前,这类试验共持续了好几十次,每次都不支持占星家!所以,波普尔对占星术的抨击依然正确,占星术仍不可否证。
占星术确实不是科学!
虽然占星术的不科学性被无数科学家证实,但这并不防碍它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并发展壮大起来。
在美国大部分的电视、报纸上都有为占星家而开辟的栏目,每天都发布相关预测;上到总统(譬如前总统里根),下到平民,遇到难以决策的事情,常常都会咨询占星家。
而在同样有着占卜买卦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从开始接触占星术起,这股“星红热”也愈演愈热,一发不可收拾。
最先接触这股热潮的,是深受欧美文化影响的香港和饱受东瀛文化熏陶的台湾,直接原因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东西文化合流运动(即“新时代运动”)。
而大陆的“星红热”传播者,则正是这两地在1980年代后期涌入大陆,填补文化空白的港台影视明星和日本漫画家车田正美的代表作《圣斗士星矢》。
在明星与圣斗士流行的日子里,都市里年轻人讨论的大多是诸如刘德华是什么星座,处女座的沙加如何如何厉害之类的流行话题,并且极其认真负责地翻书查日历,以便在毕业纪念册上除了写上姓名、年龄、血型外,还能便准确填写多出来的星座一栏。
再到后来,快餐式的占星术开始充斥着各大网站,各种时尚媒体也紧跟潮流纷纷摆出一幅“高科技”的派头,殷切叮嘱人们:想知道明天的运程吗?想知道谁才是你真正的爱人吗?想知道你的那个他花心吗?来,只要点几下鼠标,或是翻几页新闻纸,所有预言便呈现在你眼前。
步入新世纪,国人的聪明才智在这方面发挥得愈加淋漓尽致:十二星座之吃饭哲学、十二星座师生恋指数、十二星座与请客吃饭、和十二星座男朋友和好的良方、十二星座的致命速配、十二星座放电排行榜……但凡国人喜好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而占星术在这时候已经从未卜先知的神秘事物,悄悄转换成游戏人间的可爱精灵。
首先必须强调,星座和占星术不是一回事,如果以某个大家熟悉的科学门类来类比的话,假设我们把“占星术”和“物理学”类比的话,“星座”大概对应物理学的力学分支里面的“受力分析”这部分内容。还记得中学物理思维的人,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受力分析很多时候只是研究物体运动特点的某个步骤,距离得出真正的答案还有很远的距离。其次来解释“科学根据”的问题。我建议真的理解“科学性”、“科学根据”的精确含义的人,仔细读读本条目下程毅南的回答即可。我认为这是对“占星术是否科学”的最到位、最客观的解释说明。以及,结论也是正确的。占星术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性格、人的一生,这些东西根本没法用来实验,所以如果人类知识体系中的“科学方法”永远不变的话,占星术永远够不上“科学”的标准。
□天文学是科学,星占学是伪科学,在今天,这本来是非常明确的事情。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个已经初步拥有宇宙航行能力的地球上,仍有千千万万的人对星占学抱着浓厚的兴趣。我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过15年,又一直以研究天文学史为业,这些年来,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我身边的人们--包括受过最正统、最严格的现代数理科学训练的杰出人士--问我:你说星占学,究竟有没有一点道理啊?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一种"流行"。在这个问题背后,一定有着某种心理因素,或者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是的,甚至于,除了常规意义上的星占学,像古代为国家大事的决策作依据,或为个人的前程运气作预言之外,近来,在国内,在中学生,甚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类的大学女生中),"星座文化"也极为盛行。市面上,众多有关的杂志和图书,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且颇为畅销,网上有关的信息就更多了。在这背后,肯定有某种道理,尽管它也许不是科学,或者说天文学的道理。作为天文史家,你怎么看这些现象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意见比较保守。我认为归根结底是人类"预知未来"这一古老欲望在作怪。不管受过何等严格的科学训练,对于"预知未来"这一诱惑恐怕总难完全无动于衷。尽管有人已经作过进一步的思考,结论是:如果人类真的获得了预知未来的能力,人生将变成一场噩梦。但是因为事实上人类迄今尚未获得预知未来的能力,所以这个欲望仍然能够继续诱惑我们。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号称能够"预知未来"的方术不止星占学一种,为何星占学独受亲睐?那就要考虑文化因素了。星座与性格命运关系之类的玩意,本质上与中国古代的八字算命之类并无不同,但星座之说来自西方,又和许多神话攀扯在一起,更有漂亮的艺术形象为之装饰,就显得洋而且美,一些出版物又推波助澜。相比之下,八字算命缺乏神话和艺术的辅助,早已被打上"迷信"烙印,显得又土又劣。结果许多女青年喜欢在各种场合谈论星座,以为会显得挺有"文化",其实恰恰显出其幼稚,真令人同情。
■站在科学的、理性的立场上,你说的当然是有道理的。可是,我们这里所谈的"星座文化"现象,恐怕不是只用科学和理性的道理就能完全说明,或者彻底解决问题。因为人之作为人,在生活中,并不仅仅只靠理性就能满足一切需求。情感的需求,也同样有其道理。而"星座文化",也许正是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心理的、情感的需求,就像有人所说的,是在安抚心灵中最柔嫩的一面。在面对这种需求时,科学的道理、理性的分析会显得生硬和无能为力。至于为什么女大学生会格外地热衷于此,也许从社会建构的性别(gender)特征上可以得到部分的说明。而且,你把"文化"二字加了引号,实际上,是只把文化限定于科学的、理性的范围,认为符合那些要求的,才是有文化的。可是,换一种立场,文化不也应该是,或者就是多样的、丰富的、多彩的,而且有与情感的需求相适应的部分吗?
□这我倒不难同意。事实上,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以前在很长时期内,星占学家和算命人都曾经担任着安抚人们心灵的职务,如今有了专业的心理医生,前两者也还没有将这种职务完全让出来。
至于我在上面有一处将文化加了引号,当然是指狭义的文化。否则的话,傻瓜有傻瓜的文化,文盲有文盲的文化,试问那些女孩,在那种场合,她们愿意接受这样广义的解释吗?在那种场合(比如面对电视镜头),她们本来就是希望显得有狭义的文化。
■那我们就来谈文化问题。其实,你做的这个判断可能也缺乏根据,而且从深层也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释。首先,文化,特别是体现在公开场合的文化,经常是受到许多社会压力的制约而扭曲地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例如,当某女生在参加上海交大科学史研究生入学的面试时,也许会更愿意再现出你说的那种科学、理性的文化。但在内心深处,也许,你所说的许多女孩会更倾向于与星座相关联的那类文化,并把它作为反抗那种她们在内心深处并不真正喜爱,至少是认为并不能充分满足其心理需求的那种科学、理性文化的一种对抗物。再者,当许多认同星座文化的人聚集在一起时,这种星座文化就成为他们认同对方的一种标准,他(她)们彼此间也不会羞于表现自己热爱这种不科学、不理性的文化,甚至于,会认为对此种文化没有了解才是一种"没文化"的表现。其实,许多热衷于谈论星座问题的人,也并不一定就完全彻底地按照星座预言行事,而只是在影响自己作出决策的诸多因素中再加上一个思考的维度而已,并把这种热衷也看做是辨识"同道"的一种判据。这也是代沟现象的一种鲜明的表现。像以上这些现象难道不值得星占学的文化研究者们去探讨其存在的原因与合理性吗?这种探讨,在本质上,也超出了狭义的星占学的范围。
□伪科学确实有很多功能,包括你提到的辨识同道之类的功能。但我想这里的问题,在于有不少人并不清楚"星座文化"和科学、理性文化区别之间的区别。这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问题。
科学家们当然不愿意看到星占学到处泛滥,比如1975年,鲍克、杰罗姆和库尔兹拟定了一份抨击占星术的声明,包括19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92名著名科学家在这份声明上签名;声明提出三个理由,认为占星术是伪科学:第一,它曾经是巫术;第二,它缺乏物理学根据;第三,人们相信它只是出于寻求安慰的目的。然而也有科学哲学家出来为星占学辩护--这些事你是熟悉的。
这种较高层次上的争论,双方对于星占学究竟是什么,它能作什么和不能作什么,其实都是很清楚的。那些为星占学辩护的科学哲学家,也不会真的靠星占学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是到了在公众中,却可能产生消极作用,产生误导,产生幻觉,使人从一般意义上认为星占学可能是"有点道理的"。
■说到伪科学的问题,我想,一般意义上的占星学和我们前面谈论的"星座文化"还是有些微妙的区别的。在承认伪科学也有某些人类需要的功能的前提下,反对作为伪科学的占星学,这我同意。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星座文化"的热衷者,其中许多人并没有把它看作是像科学一样的东西。而标准的伪科学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来鼓吹明明不是科学的东西。"星座文化"虽然与占星学有着不过分割的联系,但现在许多爱好者却是更多地把它作为一种娱乐和精神安慰,而不是看作对于命运未来等严格的预言,那种"有点道理"的感觉,也与他(她)们对科学的道理的感觉并不一定相同。因此,我们对此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有那么一些对科学所不具备的功能的补充,也许未必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正像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科学无法取代宗教一样,天文学也许同样无法取代"星座文化",这本可以是同时并存(当然也有部分冲突)的两回事。当然,科学家宣传科学反对伪科学也是值得赞扬的。不过,在公众中,直正地普及科学的、理性的文化,毕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这是要有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的,如果过急了,一上来就拿本是更多地作为一种娱乐的"星座文化"开刀,有可能会反到带来更多事与愿违的抵触。因此,还是先去重点分析揭批那些直接害人、严重危害社会的伪科学,先放"星座文化"一马,更多地去从心理、社会和文化的方面对之做些研究,这也许是更为适当的做法吧。
□看到你这样好心地为"星座文化"说情,那些MM真要感谢你呢!不过我可是从来也没有鼓吹过要拿"星座文化"开刀--只要心里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或是伪科学),知道这两者分别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就不会被误导。这使我想起昨天在香港城市大学作"日常生活中的伪科学--如何面对?"演讲时,有一位听众提问:据说某大影星之所以和某大导演分手,是因为该大影星逼着大导演和她结婚;而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听信了算命人的"指导",这算不算被伪科学所误的例子?我回答说:如果真有此事,那确实是被伪科学所误的例子--要是该大影星早些来这里听讲座,就不会如此了!听众大笑起来